人文学学术沙龙第28期

作者:外文中心        时间:2018-06-22

        2018年5月24日,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人文学学术沙龙第28期在第四教学楼416室如期举行。此次学术沙龙的指导教师是栾栋先生,主持人为雷晓敏教授。主题发言人为2015级博士生陈可唯与2017级博士生罗映琪。

 

讲座现场

        陈可唯的发言题目是“‘混血’本土主义:香港文化身份主体认同”。她的引论由“文化混血与‘香港性’主体认同”两个部分构成,重点阐述了香港数百年的历史沿革、地缘文化、英国对港政策、港人的中国根脉等问题。中心专职研究人员许栋梁博士很赞同陈可唯对香港文化的论述,他进而解析了“香港的去政治化问题与香港的‘新自由主义’的内在关联”。相关问答引发了与会者对人文精神与终极关怀、西方中心主义与多元文化价值、中国文化根脉与粤港澳地域特色等问题的热议。由此加深了大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这种自信心对于人文学建设和“香港性植根于中国心”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罗映琪的主题发言题目是“文学通化视阈下的‘界’思考”。她将《人文学概论》的相关理念与《文学通化论》的几个大端交叉论述, “入题之思:辟思;活力之源:他化;反常近道:归藏”,三个部分与人文学“解疆去域”、“场合舒卷”、“门户开放”等理念互相映照。她的发言掀起了沙龙的又一轮热烈的讨论。中心专职研究员雷晓敏缘此问题提出文学通化论中其他几个切入点的关联性思索。中心博士生沈永英就“王国维的‘无我之境’与庄子‘物化’观的异同”,提请与会者将之作为个案,纳入文学通化的议题解读。中心博士生彭海燕对“通化论”与海德格尔“缘域说”的区别谈了自己的阅读体会。

        栾栋先生从无限性的辟思场合和櫽栝性的治学方法,阐述了人文学与文学通化的内在关联,揭示了通化理论与中外既成诗学的区别, “诗归藏”与“诗言志”的隐显互补,“理念说”与“辟文学”的不同取向,“场合论”与“缘域说”的两种襟怀,“释本主”与“此在观”的品格高下,“通化论”与“境界说”的旨趣浅深。“家”、“门”、“界”、“域”等一个个学术难题,逐渐在人文学的大格局中得到通和致化的分说。与会者们以“界”为之通,“阈”为之开,“境”为之化,进行了酣畅淋漓的讨论,不知觉已过了3个半小时。大家交流切磋意犹未尽,纷纷表示期待人文学沙龙的第29期聚会。


Copyright ? 2010-2018 mobile28-365365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