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沙龙第26期

作者:外文中心        时间:2018-04-08



        2018年3月29日下午3点半,中心“人文学沙龙”第26期在四教416举行。本次沙龙由许栋梁博士主持,中心2016级的两位博士生智辉、张同德分别作了主题发言,中心访问学者、博士后及博士生数十人参加。

        主题(一):对《白鹿原》和《肮脏的裙裾》中妇女地位的解读

        中心2016级博士生智辉(Vivek Mani Tripathi)同时也是广外的印地语外教,在中国生活、学习、工作多年,他针对中印两个相邻大国之间文化交往的现状,提出了中印文化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并认为“小说”的比较研究比“历史”的比较研究更有文化价值。因此,他以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现代演绎的《白鹿原》和印度“边区小说”的代表作《肮脏的裙裾》为比较研究对象,从两部小说的写作背景和时代语境入手,对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解读,并就两部小说中妇女地位的社会历史原因进行了细致分析。


        许栋梁博士针对智辉的发言提出,对于《白鹿原》和《肮脏的裙裾》中妇女地位比较研究所得出的观点,应该更多地基于文本分析的“内部研究”,尤其是《白鹿原》中的妇女地位问题,应该以“宗法制度”作为主要的参照体系来进行一种结构式的分析。此外,中心2017级博士生赵光存提出了宗教背景对于社会贫富歧视的可能影响问题,中心访问学者韩健提出了“宗法”的英译与中国传统宗法制度渊源的问题,智辉与大家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并介绍了他目前正在进行的《白鹿原》印地语翻译的相关工作。

        主题(二):文学研究的新路径——认知演化研究
        
        “钳子是用(其他)钳子制作而成的,但是,又是谁制作了最初的(那把)钳子呢?”中心2016级博士生张同德以发生学的视角来切入认知诗学的奠基者、以色列特拉维夫学派的重要代表鲁汶·楚尔(Reuven Tsur)的认知诗学,并进一步聚焦楚尔有关诗学认识演化的相关研究。
        张同德首先介绍了楚尔认知诗学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而对其“认识演化”研究进行了广义和狭义的缕析与界定,既从“认知制约”的广义层面来分析人的认知结构对于文艺审美创作及鉴赏能力的制约作用,又从“认知化石”的狭义层面来解读艺术风格的自主性对固化僵化的诗学认知所具有的激活激发作用。张同德提出,楚尔力图借助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认知科学的资源,以诗歌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认知制约”与“认知化石”的两个层面来解读一些零散的、有时只是神来之笔的艺术手法何以成为不同文化所广泛接受的诗学规约的认知心理原因,并试图超越一种把文化习俗或文学规约看成历史事实的“影响”研究或文化生成的“文化”研究。


        在交流环节,2017级博士生罗映琪提出了认知演化过程中的“变异”问题,韩健提出了有关认知演化研究与形式主义“陌生化”主张的关系,以及诗学的这种认知演化视角如何解读后现代诗歌、中国古典诗歌等问题,张同德一一进行了解答。许栋梁博士则建议从美学史、文论史的角度来考察认知演化研究所涉及到的、或试图解决的诗学美学领域的基础性问题,要对其学术路径进行路线勾勒和价值判断。



        本次沙龙活动两位博士生都就自己的主讲内容进行了主题鲜明、层次清晰、内容扎实的汇报,引发了在座师生的讨论热烈,活动持续了近3个小时。

        本次沙龙活动是中心“人文学沙龙”系列活动2018年的开场,得到了中心师生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作为中心常态化的学术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人文学沙龙”将每月定期举行。

 

Copyright ? 2010-2018 mobile28-365365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办